看“世界之中”的中國,重新解讀歷史

    2025-03-11 12:40:42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3月11日訊(記者 黃煌)中國為什么稱為“中國”?古希臘文明與秦漢帝國有關(guān)聯(lián)嗎?為什么土生土長的道教會有類似西方宗教的“救世主”?這些看似無厘頭的問題,你是否想過。近日,亞洲圖書獎得主張笑宇新作《世界之中》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這部充滿想象力的作品從遠古到清末,以十段鮮為人知的歷史片段,呈現(xiàn)了這樣一個事實:中國是被世界多元力量共同塑造之中國。當中國歷史中的往復與博弈被置于世界之中時,一切“歷史”又有了新的解讀。

中國與世界的關(guān)系,一直以來都是被人們熱議的話題,特別是在全球化與逆全球化博弈的當下,這個問題就顯得更為重要。對此,張笑宇給出的答案是中國需要走向世界主義,這是我們生存與發(fā)展的一大前提。《世界之中》所要呈現(xiàn)的也正是這樣一種理念、一幅畫面。無論是堯舜時代的陶寺與石峁、秦帝國與中亞的巴克特里亞、北朝隋唐與邊疆政權(quán)高句麗,還是歷史上的粟特人、阿拉伯人、西班牙人,中原文明都曾與周邊乃至世界產(chǎn)生過影響至深的互動,孕育出了眾多偉大、輝煌、燦爛、精致的事物,并最終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世界主義的中國并不是現(xiàn)當代的產(chǎn)物,而是我們的歷史就是這樣走過來的,中國的過往就與世界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與互動。

如果我們認為中國人長于道德討論而弱于科技研發(fā),那么這本書會告訴你,中國之所以名為“中國”,就是因為我們曾經(jīng)是科技最先進的古文明。如果我們認為中國與世隔絕,那么這本書會告訴你,中國從來不曾遠離世界,也不可能遠離世界。如果我們認為游牧與農(nóng)耕勢不兩立,那么這本書會告訴你,從事游牧的中國人對中國歷史的塑造,或許比農(nóng)耕者更深刻。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相關(guān)負責人介紹,很多人對很多國家、民族都容易形成刻板印象,但讀多了歷史,你就會發(fā)現(xiàn),許多刻板印象并不是“自古以來”便是如此,它們形成的時間其實都相當短暫。《世界之中》將政治學、經(jīng)濟學、國際關(guān)系學、考古學等眾多理論融會貫通,縱橫上下五千年,為讀者展示了許多曾被忽略又不得不嘆為觀止的歷史畫面。歷史學里有一個說法:我們的歷史觀取得進步,往往不是因為發(fā)現(xiàn)了新的史料,而是因為我們用全新的視角看待自己的過去?!?/span>

責編:黃煌

一審:黃煌

二審:周月桂

三審:楊又華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