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化日報 2025-03-17 15:55:44
整理:記者羅藝瑤 實習生:龍慶 口述:袁超美 鄔金
舞水剪紙是懷化市鶴城區(q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剪紙技藝因流傳于舞水河區(qū)域而得名。
在舞水剪紙的傳承之路上,袁超美與女兒鄔金,以堅守和創(chuàng)新為筆,繪就了一幅動人的非遺畫卷。
從傳統(tǒng)技藝的深耕到現(xiàn)代生活的融合,她們用剪刀與紙張,講述著兩代人對非遺的深情守護與勇敢探索。
3月13日下午,記者來到位于岳麓青城非遺街的舞水剪紙非物質文化館,傾聽袁超美與鄔金母女二人剪刀下的非遺傳承之路。
袁超美與鄔金母女二人正在繪圖
靜水深流的堅守
我叫袁超美,是懷化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舞水剪紙的第三代傳承人,也是第四代傳承人的母親。
我自幼便與剪紙結下了不解之緣。7歲時,隔壁老婆婆剪的那些傳統(tǒng)剪紙畫,如同一個神奇的魔法盒,深深吸引了我。從此,我便踏上了剪紙的求索之路。
從最初跟老婆婆學習剪圖、繪圖,到后來因不滿足于現(xiàn)有技藝而自學工筆畫,將工筆畫元素巧妙融入剪紙之中,我不斷探索著剪紙藝術的新邊界。
我最喜歡剪的作品是葫蘆。雖然它其貌不揚,但是葫蘆寓意吉祥,與工筆畫相結合,用寫意的方法畫出來再裁剪,就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留白的詩意、線條的韻律,讓原本平面的花樣陡然立體,更符合時下年輕人的審美。
心中要有畫,才能剪得出好作品。剪紙,需要扎實的畫功和創(chuàng)新的能力,如果沒有創(chuàng)新能力,就無法堅持下去。這便是我在長期實踐中總結出的寶貴經(jīng)驗。
幼時,父母對我剪紙的態(tài)度起初是反對的,畢竟在生活窘迫的年代,他們更希望我能從事一些能馬上見成效、維持生計的工作。但,小小的我卻依舊對此熱情不減,執(zhí)著堅定,即便需要分擔家務,我亦會于事后尋覓片刻,偷偷沉浸于剪紙的世界。
成為母親后的我,嘴上雖然對女兒強調學習為重,愛好第二,但回憶起童年的經(jīng)歷,還是毫不猶豫地把她送去外面學習畫畫,希望她能從小培養(yǎng)繪畫的興趣。
每當提及女兒,我總是笑容滿面。她拿起剪紙工具,滿心歡喜地向我展示新出爐的作品,說:“媽,我剪出來了!媽,我這個對嗎?我剪的這樣子對嗎?”我總會先處理完畢家中瑣事,隨后帶著她一起畫畫、剪紙。
隨著時光流轉,女兒的線條描繪得愈發(fā)比我精湛。作為母親的我,心中滿是自豪與欣慰。
袁超美向記者介紹她的作品——葫蘆
舞水剪紙遇挑戰(zhàn)
我叫鄔金,是懷化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舞水剪紙的第四代傳承人,也是第三代傳承人的女兒。
作為聽著剪刀“簌簌”聲長大的孩子,剪紙于我而言是“吃飯喝水般自然的存在”。在母親的影響下,我自幼對剪紙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3歲起,我就跟在母親身邊學習剪紙,那些五彩斑斕的剪紙在我眼中仿佛充滿了魔力。
舞水剪紙與其他剪紙藝術相比,有著獨特的風格與圖案特點。它屬于南派剪紙,但又因地理位置靠近貴州云南,少數(shù)民族眾多,所以比南派剪紙更粗獷。
舞水剪紙的粗獷,藏在每一道刀鋒里。大量的民族元素,各種寓意吉祥的花鳥魚蟲,與以民俗文化、場景搭建為題材的北派剪紙形成了鮮明對比。這種源自少數(shù)民族“萬物有靈”的創(chuàng)作觀,讓舞水剪紙區(qū)別于北派的故事性敘事,更追求意象的交響。
長大后,我主動承擔起了傳承舞水剪紙的重任。隨著時間的推移,我迎來了人生的一個重大轉折點。
疫情之后,母親的身體大不如前,而舞水剪紙的傳承工作又一直以母親為主,導致在學校的高強度教學活動難以繼續(xù)下去。這讓我決定扛起舞水剪紙第四代傳承人的重任。
雖然我曾長時間在家做全職媽媽,但并未與社會脫節(jié),而是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學校的課后服務等。因此,傳承工作的重心才能快速轉移到我身上,讓媽媽安心休養(yǎng)身體。
然而,舞水剪紙如今面臨著嚴峻的挑戰(zhàn)——市場的認可度低?!凹艏垶槭裁磿兂煞沁z,就是活不下去了才叫非遺?!蔽铱嘈χ莱隽诉@個殘酷的事實。與常見的京劇、湘繡等可以通過市場化、商業(yè)化推廣的非遺不同,剪紙從來就不是單獨的藝術或手藝,它是過去手工業(yè)生產(chǎn)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隨著工業(yè)生產(chǎn)的替代,剪紙這一環(huán)節(jié)被省去,從事剪紙工作的人就越來越少。大家看不到剪紙手工時間的價值,不愿意為此買單,價格難以提升,市場自然也難以認可。
但我并沒有就此放棄,堅持在困境中尋找著突破與發(fā)展的機會。
古老技藝煥新顏
近年來,國家強調堅定文化自信,關注舞水剪紙的人變得越來越多了。
學校大力倡導推廣剪紙藝術,讓更多的孩子開始了解這門古老的技藝。在學校上課時我明顯感覺到,現(xiàn)在的孩子雖然接觸剪紙較少,但通過每個學期推出的民族類作業(yè),家長們會有意識地帶孩子去了解相關知識。這讓普通人對舞水剪紙有了更多的認識。
想要在傳承的基礎上對舞水剪紙進行創(chuàng)新,就必須走近大眾,尤其是有經(jīng)濟能力的年輕人。
為了實現(xiàn)創(chuàng)新目標,我一直在花時間考察學習,深入年輕人的生活,了解他們的喜好和需求。
我發(fā)現(xiàn),年輕人的眼光并不局限于傳統(tǒng),而是要創(chuàng)新,他們更注重精致和符合自己審美的產(chǎn)品。他們不一定為情懷買單,但會為精致心動。
當看到網(wǎng)上許多商家把剪紙用作布兜或標在亞克力上時,我眼中浮現(xiàn)的是空有表面形式的普通工藝品——脫離紙這個藍本和依托,就會丟失剪紙最重要的靈魂。
所以,我們決心把它做成一個實用且精致的產(chǎn)品,讓年輕人愿意為此買單。我嘗試將舞水剪紙與現(xiàn)代生活相結合,開發(fā)剪紙紋樣咖啡杯墊、鏤空書燈、書簽、裝飾畫等一系列具有特色的衍生產(chǎn)品。
而最令我滿意的作品,是以龍與芙蓉花為核心元素,為外事活動特別設計的伴手禮。因為找不到理想的龍紋圖樣,最終是由我親手設計、畫圖、雕刻了盤龍造型,并融入芙蓉花以平衡畫面。這既保留傳統(tǒng)剪紙的鏤空技法,又通過亞克力裝裱賦予現(xiàn)代質感。
我深知,剪紙傳承之路雖長且難,但每一步都值得我們用心去走。只要勇于創(chuàng)新,敢于突破,這門古老的藝術就能在新時代綻放出不一樣的光彩。
記者手記:
傳承未必是復刻舊時光,而是像剪紙留白的藝術,在古老的鏤空處,填進屬于新時代的光。
當工業(yè)文明遮蔽了手工的溫度,總有人甘愿做那執(zhí)剪者,在紙上鑿開一扇透光的窗。兩代人用截然不同的姿態(tài)詮釋同一份熱愛——前者是靜水深流的堅守,后者是乘風破浪的突圍。
而連接她們的,永遠是剪刀劃過紙面時,那聲清亮的“嚓”。
責編:肖暢
一審:易鑫
二審:李夏濤
三審:肖暢
來源:懷化日報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