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辦國辦印發(fā)文件:鼓勵探索設置中小學春秋假

  首都教育   2025-03-18 10:39:05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涉及教育、育兒等多項內容。

強化教育支撐。擴大學齡人口凈流入城鎮(zhèn)的教育資源供給。2025年提高部分學生資助補助標準。推動高等學校學科專業(yè)設置緊密對接創(chuàng)新鏈、產業(yè)鏈,提高人才培養(yǎng)與經濟社會發(fā)展需要的適配程度。

加大生育養(yǎng)育保障力度。研究建立育兒補貼制度。實施兒科服務年行動,加大兒科服務供給。在兒童季節(jié)性疾病高發(fā)期,加大綜合醫(yī)院夜間兒科門(急)診開放力度。

促進生活服務消費。加大家政服務培訓力度,鼓勵更多高等學校、職業(yè)學校開設家政相關專業(yè)。

穩(wěn)步推進服務業(yè)擴大開放。擴大電信、醫(yī)療、教育等領域開放試點。

保障休息休假權益。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結合實際探索設置中小學春秋假。

優(yōu)化“一老一小”服務供給。鼓勵發(fā)展社區(qū)嵌入式托育、用人單位辦托和托幼一體服務。

強化投資對消費的支撐作用。中央預算內投資等加力支持教育醫(yī)療、技能培訓、養(yǎng)老托育、文旅體育等領域項目建設,補齊公共服務短板。

其中,方案明確提出“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結合實際探索設置中小學春秋假”,引發(fā)社會關注和熱議。

01.

關于學校增設春秋假的問題,近年來不斷引發(fā)探討。
2020年,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1966號建議:“增設大中小學春秋假期,建立錯峰休假制度促進旅游業(yè)均衡健康發(fā)展?!?/span>
2020年10月,教育部答復稱,在保證開足開齊國家規(guī)定課程、完成好正常教育教學任務和教學時長的前提下,學校放假時間包括春秋假時間由各地、高等學校結合實際做出具體安排。
圖片
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龐永輝建議,打出“分步增設春秋假+錯峰出行+帶薪休假配套”的組合拳。他表示,對于家庭出游而言,家長可在“春秋假”期間帶薪休假陪伴孩子,這是寒暑假之外可行的時間窗口。

02.

目前,全國多所高校已施行春假或秋假,鼓勵學生走出校園,深入社會一線,腳踏實考察社會。
比如,中國人民大學今年春假時間為4月底。
圖片
廈門大學嘉庚學院校歷顯示,今年該校計劃4月26日-5月4日放春假,去年9月28日-10月6日為秋假。
圖片
而提到在中小學設置春秋假,杭州市走在全國前列。2004年,杭州市第一年實行放春秋假,也是全國最早探索放春秋假的城市之一。
在推出春秋假改革方案之前,杭州市教育局進行了多年的調查。他們發(fā)現,冗長的兩個學期讓學生筋疲力盡,春季、秋季又是青少年長身體的關鍵時期,而充足的睡眠可以助力生長激素分泌、促進骨骼生長,但平時孩子學習負擔重,很難舒舒服服睡幾個好覺,因此決定:在5月前后、11月前后放春假和秋假,讓孩子們睡好、休息好。
以今年為例,杭州上城區(qū)、拱墅區(qū)、西湖區(qū)、錢塘區(qū)等城區(qū)發(fā)布了春假、暑假時間安排。有的區(qū)春假+勞動節(jié)放假調休,從4月27日至5月5日最多能連休9天。
杭州市錢塘區(qū)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校歷
03.
但針對中小學設置春秋假,部分家長有話要說。
去年,有杭州家長在浙江省“民呼我為”平臺上發(fā)文,建議取消杭州市主城區(qū)學生的春秋假,話題一度登上了微博熱搜。
圖片
該家長表示,“雙職工多孩的家庭,孩子們放秋假,那么孩子父母單位是否也能同時放秋假。如果孩子放假在家,父母在上班,孩子在家的安全問題誰來確保?”
圖片
網上也發(fā)起了大討論,有理解這位家長的,比如:
圖片
圖片
也有網友認為,學習非一日之功,需勞逸結合。不能說家長沒時間,就不讓孩子放假,要站在孩子的立場想一想。
圖片
圖片
家長反對春秋假,背后深層次的矛盾是,學生放秋假的同時,家長也需要放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此次《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同步提出,鼓勵單位實行靈活放假制度。

嚴格落實帶薪年休假制度,將帶薪年休假執(zhí)行情況作為工會維護職工權益的重要內容。并將帶薪年休假落實情況作為重點監(jiān)督內容。鼓勵帶薪年休假與小長假連休,實現彈性錯峰休假。依法保障勞動者休息休假權益,不得違法延長勞動者工作時間。

如果家長的休假時間能夠協(xié)調好,那么春秋假有望成為親子游的小高峰。
而對于家庭無能力照管的,各地也可以嘗試開放學校場地,各社區(qū)學院(校)、學生假日活動中心、青少年活動中心等教育機構,積極組織開展各類有益于學生身心健康的活動,幫助家長解決后顧之憂。

責編:陳潔

一審:陳潔

二審:劉芬

三審:黃維

來源:首都教育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