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崢嶸歲月丨滴水之功 玉汝于成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2025-03-18 17:17:08

部分手抄本實物。

曉風

317日,幾名兩鬢花白的老者將珍藏多年的《滴水》文學社手抄本與《新荷》文學社刊刻本,捐贈給湘潭市檔案館。

湘潭市檔案館館長張智表示,這些手抄本與刊刻本是那個時代的實物見證,如同一朵浪花,可以折射出太陽的光芒,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幾名老者都已退休,來自省市教育、宣傳、新聞等部門。上世紀80年代初,他們均執(zhí)教于湘潭市第七中學(現(xiàn)并入湘鋼教育集團,為市七中校區(qū)),并組建了以語文組老師為核心的滴水文學社。

文學社取名“滴水”,有兩層含義。一是市七中靠近滴水埠。湘潭近代以來的商業(yè)繁榮高度依賴水運,滴水埠碼頭曾經(jīng)繁華一時。因碼頭從滴水埠街口沿高崖曲折而下,崖邊藤蘿垂蔓,石縫常年滴水,故名滴水埠。二是有滴水穿石、久久為功之意,寓意只要孜孜不息地努力,一定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捐贈儀式現(xiàn)場。

捐贈儀式上,幾名老者回憶了當年的崢嶸歲月,一顆紅心,滿腔熱情。教學之余,論文學,談夢想,意氣風發(fā),激揚文字。滴水文學社是1985年成立的,沒有成立儀式,沒有社長、副社長配置,沒有經(jīng)費,他們輪流做主編,從寫作到編輯、定刊成本,全部手工完成。他們大多是恢復高考后77、78、79級的大學畢業(yè)生,初出茅廬,血氣方剛,甚至略顯稚嫩??扇缃窨磥?,該陣容已是相當“豪華”的存在。事實上,幾年之后,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陸續(xù)離開,并成為各自行業(yè)的中堅力量。

郭兆祥是滴水文學社唯一與市七中全程“共進退”的老師,畢業(yè)即分配到該校,曾擔任過副校長。1991年后,因文學社的骨干們大多離開,他便與其他老師一起,組織以學生為主的新荷文學社。在指導學生“我手寫我心”的同時,將楹聯(lián)教育引進學校,市七中是湘潭市最早編寫中學楹聯(lián)教材的學校。2009年,市七中掛牌湘潭市首家楹聯(lián)學校。2019年,中國楹聯(lián)學會授予該?!爸袊郝?lián)教育基地”。楹聯(lián)教育拓寬了學生視野,為校園注入活力。

郭兆祥在這種教學相長的歷練中成就了自己。他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中國民俗學會會員,湘潭市楹聯(lián)家協(xié)會副主席,在梅山文化、湖南民俗、楹聯(lián)等領(lǐng)域均有學術(shù)研究成果,出版多種專著計300多萬字。

談及過往,40年如過眼煙云,平凡卻充滿坎坷,波瀾不驚又暗含變數(shù),郭兆祥頗有感慨:“凡事皆有因果。曾經(jīng)的追求、夢想,如同滴水之功,總有一天會水滴石穿,理想照進現(xiàn)實。也應驗了一句經(jīng)典名言,人是要有夢想的,萬一實現(xiàn)了呢!”

捐贈儀式后,幾名老者來到位于湘潭市板塘鋪的市七中校園,曾經(jīng)的泥巴跑道、水泥坪籃球場,已被塑膠覆蓋,校園整體布局雖未有大改觀,但樓舍儼然,整齊有序,書聲朗朗,令人恍然有穿越之感。舊地重游,大家感慨萬千,依稀有終不負青春、不負韶華之嘆,直言今日一游,不虛此行。一位老者,當即吟出一幅對聯(lián):開石竇,涌文瀾,滴水穿巖,初心振藻,卌載春聲終到海;續(xù)楚風,銘史簡,蘭臺鑄鑒,鴻爪留痕,一函手澤欲捫星。

責編:顏石敦

一審:鄧玉嬌

二審:顏石敦

三審:白培生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