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霞元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2025-03-20 17:24:55
夜寒如水,獨坐清涼。生活的波瀾不驚,思想的古道熱腸。
我決計動手寫一寫《白銀帝國》,準確地說,是寫一寫徐瑾的《白銀帝國》。這,已經(jīng)是我丁酉之年春寒料峭時分千里東行去看她,在上海季風書店簽名互識的三年之后了。
沒有什么日日相見,也沒有時時掛念不息。但總有些什么,讓一種在意的眼光,提拉到新的高度。比如《白銀帝國》。如果做研究屬于徐瑾口中的“將時間浪費在美好的事上”,則我們至少都有共同的熱衷——雖然伊立于高臺壘土,有更寬宏的視界半徑和專業(yè)功夫。何況,“邏輯”,是我們在人群中的接頭暗語。我對于有些說法的信或者不信,抑或必要的輕度懷疑,往往始自邏輯的門洞,有時就是這個門洞的一絲風,吸引我敲開了整棟房子。伊則用自己擅長的方式,不斷在經(jīng)濟、金融中銳眼縛長槍。此書作為其一,以白銀為線索,溯流而上,抵達貨幣王朝的荒原,“尋求一種政治經(jīng)濟學(xué)的整體邏輯以及更好的解釋”。如果一本書也有一根脊柱,則《白銀帝國》以歷史角度研究經(jīng)濟現(xiàn)象的表達,就可用徐瑾的自言:“經(jīng)濟學(xué)更多是一種方法論,有一種簡潔的邏輯凌厲感,而歷史則不同,自有一種真實的壯美與尊嚴,無需太多演繹與附會?!边@段話讓我無端地想起《霸王別姬》的故事。當時人、當時事、當時感的真實的壯美與尊嚴,已經(jīng)通過霸王仰天哀嘆虞姬飲血而倒的一次又一次演繹,成了一種簡潔的邏輯,卻凌厲得讓人心傷。
“理解貨幣必須在貨幣之外。”若非如此,則只有白銀,沒有帝國。全書的精華,都在伊的開篇言《白銀的詛咒》中。在伊的筆下,“生生不息流動的白銀,是中國經(jīng)濟的白色血液,其動靜變化,牽動中國經(jīng)濟的神經(jīng),造成一次次興奮與痙攣乃至紊亂。即使坐擁白銀,帝國斜陽依舊”。是的,如果說其時商業(yè)是政治的附庸,則貨幣的命運,其實不過是王朝的命運。對其“金融史不是一張白紙,金融史不僅是關(guān)于貨幣的秘密,更是一窺興衰起合的獨特視角與隱約主線”深度同頻之余,我亦提筆道曰:一窺興衰起合及命運變遷的獨特視角與隱約主線,恐也是徐瑾研究的內(nèi)生動力與明顯特征。伊用制度思維、歷史眼光、邏輯表達,力透紙背地引領(lǐng)讀者尋找和站立在這一獨特視角上,去清晰地觸摸和感知這一隱約主線。吸引人和功力自顯的地方,不是對歷史的敘事,而是在敘事之中,突然在某個節(jié)點和事件上,站定,吸氣,而后進行的敲骨吸髓的述評,冷靜而中肯,明了而有力。
順勢而接,我大概也可以說,貨幣是王朝印堂上的朱砂痣,精氣神全仰仗它,卻又不是肉身自帶的莊嚴或苦楚??赡ㄈ?,也可重塑,但都不得不濃墨重彩地把它置頂于額,吞重于肚。
據(jù)說有資深面試官對學(xué)習(xí)金融學(xué)多年的高材生提問“什么是金融”。相信回答不只有一種。復(fù)雜經(jīng)濟學(xué),常常讓人不知道刪繁就簡而語塞。想起與另一個商界朋友的接頭密語——本質(zhì)。我們喜歡以本質(zhì)的視角,談?wù)摫举|(zhì)。理解貨幣的本質(zhì),從古老的石頭,到晶瑩的貝殼;從深井的金銀,到飛揚的紙幣;從有形的票據(jù),到無形的數(shù)字,貨幣史,是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史,也是人性博弈的貪婪史。貨幣本無罪,卻成為了弓箭上的鋒矢,炮筒里的子彈。貨幣也非神祗,卻被擺上了生活的祭壇,日常的三餐。正或反,都離不開貨幣,離不開金融?;诖?,我在探求紅色金融史之余,也以《筆桿子、槍桿子、錢袋子》為題,做過一定范圍的有限交流。緊緊攢住“錢袋子”開講的目的,不過當時是想告訴受眾,從大革命時期到土地革命時期,從抗日戰(zhàn)爭到解放戰(zhàn)爭,從建國之初到建國之后,金融,是信仰之光、勇敢之氣后面的實力之撐。那些為“錢袋子”而作出的奮斗,不亞于“筆桿子”里的硝煙,“槍桿子”里的辯機。
白銀,這貨幣的一種,在獨特的古老帝國變遷史中,與紙幣史交雜的沉浮變幻,透露出些許的詭異與蒼涼——沒有銀行系統(tǒng)支撐的古舊中國,白銀,這沉甸甸、不成形、不方便的硬通貨,居然一直在非富即貴的錦囊里和販夫走卒的布袋中,充當著現(xiàn)金的作用。等價計量、交換媒介、價值儲存的貨幣屬性,在各種舊時中國電影中總是表現(xiàn)得含糊不清——或浪子、或俠客、或強盜,從懷里摸索一下,掏出一個幾何形狀不明(極少的時候也有元寶的樣子)的銀子,“啪”地往柜臺上一板,頓時豪氣滿胸膛,老板笑容可掬打恭作揖。卻讓人看不明白,這銀兩衡量之下的派頭,到底身價幾何。后來慢慢明白,凱恩斯說的乘數(shù)效應(yīng)在白銀充當現(xiàn)金而非準備金的條件下很難估量,黃仁宇說的中國缺乏數(shù)字計量也不僅只有人口田地,貨幣亦然。歷史書上感知的創(chuàng)痛記憶,多是一個又一個條約,萬兩億兩的白銀。就如李白的詩云:“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少年遲滯,從未想過為什么賠償?shù)氖前足y而不是黃金,也以為國家的庫房里總是不缺少花錢買“平安”以及屈辱往肚吞的白銀,不明白為什么別人把你痛扁一頓還要好金好銀送上。這些故事構(gòu)圖聯(lián)通起來,就是大把大把的白花花的銀子源源不息地流向列強的手中?!栋足y帝國》則給了歷史記憶一面真相的鏡子:中國是個白銀流入大國。巨量白銀的流入,壘成了歷史中明王朝的某道峰脊,在歷史學(xué)家眼中也成了時代史的分水嶺。還有一道分水嶺,自然是從白銀一步跨入法幣。紙幣,作為現(xiàn)代經(jīng)濟和現(xiàn)代金融的標志,在中國歷史上多次孕育又多次胎死腹中之后,被強行誕產(chǎn)于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氐健斑壿嫛迸c“本質(zhì)”,從國民政府法幣的“強勢”出臺到金圓券的灰飛煙滅,博物館里的故事,復(fù)雜又簡單——貨幣從來不是貨幣本身。
從印堂可見機體之康健,從貨幣可見經(jīng)濟之端倪。以歷史深處的邏輯看待貨幣,以貨幣參數(shù)論證的歷史方程,在不同的解題者手中,也許有不同的答案。徐瑾的《白銀帝國》,稱得上一道解題大餐,如果你對邏輯和本質(zhì)也有獨鐘,不妨策馬入書,秉燭夜行吧。如同我此刻,小桌蠟臺溫暖,筆下縱橫千里——伊在千里之外。(作者:長沙市貿(mào)促會 喻霞元)
(補注:原文成于2021年1月。)
責編:唐璐
一審:李玉梅
二審:黃婷婷
三審:劉永濤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