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周刊丨陪伴成長,放手與關(guān)愛同樣重要

  科教新報   2025-03-25 16:32:24

本期聯(lián)合出品:武岡市教育局

主持單位:武岡一中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主持人:董芳乾 劉興龍 彭美麗

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很多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guān)系就像一直調(diào)不到正確頻道的收音機,總是有點不和諧呢?本期內(nèi)容深入剖析這一現(xiàn)象,強調(diào)青春期放手和關(guān)愛的重要性。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家長應適時調(diào)整方式,在給予孩子安全感的同時,允許他們自由成長。

有一種愛叫作放手

武岡市思源實驗學校 肖曄

在青春的迷霧中,一位15歲少女的心聲如同驚雷,震撼著我的心房:“老師,我有重度焦慮,我還有‘恐媽癥’!”言語之間,不僅揭示了個人內(nèi)心的掙扎,更映射出家庭關(guān)系的微妙與復雜。

“恐媽癥”,一個聽起來既陌生又熟悉的詞匯,背后隱藏的是少女對母親深深的畏懼與逃避。在她的描述中,母親的形象仿佛成了無處不在的陰影。而父親的角色,似乎也在母親的強勢下黯然失色,無力為女兒提供庇護。

這樣的家庭結(jié)構(gòu),往往呈現(xiàn)出兩個顯著特征:一是父親的缺位,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都使得家庭的天平失衡;二是母親的強勢,這種強勢不僅體現(xiàn)在對外的態(tài)度上,更深深影響著家庭內(nèi)部的氛圍與孩子的成長。

對于這位少女而言,長期的恐懼與壓抑可能導致兩種極端結(jié)果:要么模仿母親,成為下一個強勢者;要么徹底喪失自我,變得唯唯諾諾。無論哪種情況,都是對個體成長的悲哀延續(xù),是對自由與個性的無情剝奪。

面對這樣的困境,我們不禁要問:出路何在?

或許,“有一種愛叫作放手”正是對這位少女最好的解答。父母需要學會退居幕后,讓孩子在青春的舞臺上自由探索,即使遇到困難,也應以引導者的身份出現(xiàn),幫助孩子克服,而非替代孩子解決問題。

父母今日的行為,將深深影響孩子的未來。若你讓孩子恐懼,那么未來,孩子可能會讓你恐懼。因此,作為父母,我們需要擁有足夠的智慧與遠見,懂得在何時放手、引導。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陪伴孩子走過青春的迷霧,迎接更加光明的未來。

在“恐媽癥”的背后,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個少女的掙扎,更是一個家庭乃至整個社會的反思與覺醒。愿我們都能以更加開放與包容的心態(tài),去理解、支持、陪伴每一個正在成長的生命。


家庭中應多些“松弛感”

武岡市實驗中學 李敏輝

在人生的漫長征途中,每個人都背負著各自獨特的重量前行。對于15歲的小玲而言,她所承載的,是超乎想象的沉重。

小玲,一直生活在農(nóng)村,憑借個人的不懈努力,成功踏入了省示范性高中的大門。然而,命運似乎并未因此給予她更多的眷顧。爺爺是建檔立卡的貧困戶,父親因體弱多病而無法工作,母親的精神狀態(tài)也時常令人擔憂,更有一個智力低下的妹妹。

生活的重擔壓得她喘不過氣來。爺爺?shù)碾x世,讓家庭的經(jīng)濟狀況雪上加霜。她自尊心強,對于親戚們的疏離和冷言冷語,她選擇了默默承受。母親不僅沒有承擔起家庭的責任,相反地還總是向她哭訴命運的不公。在親子關(guān)系中,小玲既是父母的希望,也是他們的依靠。她多次表示,希望將來能學一個能賺更多錢的專業(yè),以改善家庭的經(jīng)濟狀況。

家庭關(guān)系對于小玲來說,既是支撐也是挑戰(zhàn)。她不僅要面對學業(yè)的壓力,還要承擔起照顧家人的重任。或許,除了經(jīng)濟上的支持外,我們更應該給予她心理上的關(guān)懷和疏導。

了解到她的情況后,學校老師去小玲家進行了家訪,并與其父母進行了溝通,鼓勵他們定期與小玲進行交流,傾聽她的想法和感受,給予她情感上的支持和理解;同時,父母應認識到自己不僅是家庭的經(jīng)濟支柱,更是孩子的情感支持和心理依靠。母親應努力調(diào)整自己的心態(tài),減少哭訴,尋求積極的解決方案。

家庭關(guān)系中的“松弛感”,并不只是一個虛幻的名詞,它關(guān)系到每一個家庭成員的心理安全感和情緒狀態(tài)。不為瑣事糾結(jié),不為結(jié)果執(zhí)著,共同承擔,攜手前行,相信愛和包容的力量,才能讓家庭生活越來越幸福。


定力與耐心的考驗

武岡市第一中學 李事

每一個孩子都是即將展翅高飛的雛鷹,而父母,則是那既不舍又期盼的守望者。

小譚同學的媽媽多次跟我抱怨:“我兒子總是不爭氣,在學習中遇到問題他就逃避,稍微遇到一點點困難他就退縮,他是單親家庭的孩子,難道不應該是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嗎?”她的心聲或許正是無數(shù)單親家庭父母內(nèi)心矛盾與掙扎的縮影——既希望孩子能早日獨立,又在不經(jīng)意間緊緊抓住了那根名為“控制”的線,不愿放手。

“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這句老話承載了太多父母對孩子在逆境中成長的期許。然而,真正的成長,并非僅僅由物質(zhì)條件決定,更多的是心靈的覺醒與自我責任的承擔。小譚同學在母親的“全方位關(guān)懷”下,似乎失去了嘗試與犯錯的機會,也錯失了那份從失敗中汲取力量、從挑戰(zhàn)中獲得成長的寶貴經(jīng)歷。

放手,并不意味著放任自流,而是一種智慧的引導,讓孩子在安全的邊界內(nèi)自由探索。父母需要學會的是,如何在保護與放手之間找到那個微妙的平衡點。當孩子選擇逃避責任時,不妨退一步,讓他們親身體驗生活的瑣碎與不易。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逐漸意識到,每一個選擇都伴隨著后果,每一次逃避都將錯失成長的機會。

定力,是每位父母在育兒路上不可或缺的。面對孩子的撒嬌或抗拒,有智慧的父母會選擇深呼吸,堅守那份為了孩子長遠考慮的堅持。記住,每一次的“不幫”,都是對孩子獨立能力的一次鍛煉,是對他們未來幸福的一次投資。而對于孩子而言,學會拒絕父母的過度幫助,勇敢地邁出自我探索的步伐,是通往成熟與獨立的必經(jīng)之路。

責編:陳潔

一審:陳潔

二審:劉芬

三審:黃維

來源:科教新報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