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xiāng)村教師日志|劉克建:穿越迷茫去尋光

周倜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2025-03-27 11:01:56

【人物】

劉克建,男,1992年3月出生,中共黨員,現(xiàn)為瀘溪縣興隆場鎮(zhèn)永興場中學教師。自2016年投身鄉(xiāng)村教育以來,他以實際行動做好孩子們邁出大山的“臺階”,幫助數(shù)批學子奔赴更廣闊的世界。曾獲“湖南省鄉(xiāng)村優(yōu)秀青年教師”,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優(yōu)秀教學能手”“優(yōu)秀教育工作者”“優(yōu)秀指導教師”“骨干教師”等榮譽。

【日志】

3月24日,明媚的春光鋪灑在賽場。我?guī)е⒆觽冇忠淮握旧狭巳h中小學籃球賽的舞臺。今天是小組賽第一場,我們迎戰(zhàn)的是上屆冠軍。

36比50,我們輸了。結果并不令人意外,畢竟這群山里娃娃都沒有籃球基礎,比賽前半個月才勉強學會了規(guī)則,更是第一次與縣城的孩子切磋。

“即使一路落后,也要迎頭追趕;哪怕已成定局,也去拼盡全力?!边@是我和孩子們在賽前的約定。

今天,他們做到了。即使在最低谷時也沒有放棄自己,這比得分重要多了。

現(xiàn)在是晚上9時,剛剛帶領球隊復盤完比賽。不知為何,我回想著他們今天頑強反擊的樣子,思緒倏然回到過去。

2016年,我通過特崗招聘回到家鄉(xiāng),成為一名鄉(xiāng)村教師。這個決定其實在我求學階段就埋下了種子——我是從窮苦家庭走出大山的,深知背后艱辛,也更懂教師這份職業(yè)的分量。

來到這里,正值學校遭遇低谷。大山留不住人,偏遠的學校里卻承載著那么多孩子的夢想。我服從學校安排,成了初三年級體育老師、初一年級班主任和生物老師。

教體育不在話下,畢竟我是科班出身。但教生物,還真把我難住了,只有從輪班聽課開始,抱回成沓的教材和教輔資料,開始邊教邊自學。

“學體育的還能教生物?”孩子們起初也不怎么買賬,學不進的、不想學的、調(diào)皮搗蛋挖苦人的,不在少數(shù)。

試過照本宣科、生搬硬套、罰抄罰寫、加課拖堂、苦口婆心,卻都不奏效,但我好像因此收獲了另一種感悟。

“我都學得這么吃力,那憑什么要求孩子們能輕易就掌握這些知識呢?”是??!我們做老師的,為何總習慣性用自己的標準去看待并要求孩子呢?

于是,我開始培養(yǎng)自己的“落后生思維”。

“這里我為什么總是記不住,最后是怎么記住的”“這個題最想不到的解題點在哪里,怎么發(fā)現(xiàn)的”……我試著把繁瑣的知識點拆成最“傻瓜”的方式一點點講,并全盤記錄下自己解題的痛苦過程,“沉浸式”地帶孩子們弄懂。

孩子們發(fā)現(xiàn)老師不再“高高在上”,而是愿意并能夠讀懂自己的心思,便慢慢開始相信我。

不過,也不是所有孩子都會做到,小麗就是其中一個。

“我就是學不會,不想學了??疾簧细咧?,最后不還是要出去打工!”有一次,她沖我發(fā)了脾氣。

我沒正面回應,反倒是在之后的課上總是點她回答問題。同一個知識點,這堂課答不上來,下堂課接著問,如此反復。好幾次,她臉漲得通紅,一句話不說。

這不是在“整她”,因為我也經(jīng)歷過“抬不起頭”的滋味。很多人不知道,我曾輟學兩年,在社會上閑逛,深知不讀書后那種空虛、迷茫的感覺。

我也曾是少年,知道在這個年紀,人其實最有“少年氣”——明明嘴上說著放棄,可心里還是憋著一口氣。

其實,小麗也不想總背著“答不上來”的名聲了。好幾次課間和放學后,我瞥見她在默默學習。漸漸地,她開始憑實力享受“對答如流”的成就感。

后來她考入了縣一中,又考上了大學,如今已是大四學生。今年春節(jié)她來看我,一副“我已亭亭,無憂無懼”的自信。好極了!

誰的青春不迷茫?而我們身為教師,本就是要引導他們發(fā)現(xiàn)并承認自己的痛苦和錯誤,并做那個在逆境中能扶他們一把的人。這份善意,孩子們是能感應到并轉(zhuǎn)換成行動予以回報的。

身在鄉(xiāng)村做教育,我不覺得我們處于“丘壑谷底”。

大山的孩子,同樣能擁有最好的青春。只是,他們或許會走得慢一點、難一點,見識外面世界的機會來得晚一點。

但是,再崎嶇蜿蜒的山路,再高聳矗立的大山,也無法隔斷他們走出去看世界的征途。

過去近9年時光,我也感恩孩子們驅(qū)散了我的迷茫。

當年那個“教生物的體育老師”,在與他們“斗智斗勇”的過程中學會“見招拆招”,也收獲“步步升級”,如今還能教得好數(shù)學、物理、化學,更能帶得好畢業(yè)班,逐漸擁有更豐滿的羽翼。

很多孩子總會跟我說“謝謝您當時沒有放棄我”,其實我更欣慰于他們愿意對我坦誠,接受我的幫助。

直到現(xiàn)在,我的抽屜里還有一大堆孩子們曾經(jīng)寫給我的紙條,上面有對我的“吐槽”和期待,也有他們自己的苦惱和憂傷。

現(xiàn)在回憶起來,這都是無法復制的人生記憶。而這一切,則是靈動又朝氣的少年們,給予我的饋贈。

心無褶皺,行至春光。

雖然只能陪著孩子走“一小段路”,但在這3年,能為他們驅(qū)散前方迷霧,看他們酣暢地奔跑,經(jīng)歷風雨卻不改善良、一路崎嶇卻不變方向,這便是我們存在的最大意義。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周倜 整理)

責編:周倜

一審:周倜

二審:段涵敏

三審:楊又華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