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基因激蕩法治初心——漣源法律服務志愿者赴通道開展主題黨日活動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2025-03-27 21:28:51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3月27日訊(通訊員 李勍 彭圭 記者 李毅)春寒料峭的湘西腹地,一座飛檐翹角的侗族書院里,栩栩如生的革命先輩蠟像“揮斥方遒”,仿佛仍在訴說91年前那個驚心動魄的歷史時刻。3月23日,漣源市法律服務志愿者協(xié)會30余名黨員志愿者踏上懷化通道侗鄉(xiāng)的土地,在紅軍長征轉折起點開啟了一場直抵心靈的紅色尋根之旅。

1934年冬,通道會議在恭城書院召開。通訊員 攝

走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恭城書院,時光驟然倒流至1934年寒冬。展室內,兩張斑駁的八仙桌拼成的會議臺前,七把木椅按照當年座次靜靜排列。"當時毛澤東同志就坐在這個位置。"講解員指著一張布滿裂紋的木椅,志愿者們屏息凝視——正是這張椅子承載的歷史性發(fā)言,讓中央紅軍在生死存亡關頭改道貴州,為遵義會議的召開埋下關鍵伏筆。

通道轉兵紀念館里,沙盤還原湘江血戰(zhàn)場景。通訊員 攝

當隊伍踏入通道轉兵紀念館,幽暗空間里驟然響起的槍炮聲讓所有人渾身一震,模擬沙盤上,湘江血戰(zhàn)的慘烈場景撲面而來:浮橋上中彈的戰(zhàn)士墜入江中仍高舉步槍,擔架員用身體堵住炸開的橋板,泥漿與鮮血混雜的江面漂滿八角帽……"湘江戰(zhàn)役后,紅軍從八萬銳減到三萬。"志愿者輕聲讀出展板數(shù)據(jù),不由感慨萬千,"這些數(shù)字不再是歷史課本的概念,而是具象成眼前鮮活的生命。"

志愿者合影。通訊員 攝

夕陽西沉時,全體志愿者在毛澤東塑像前重溫入黨誓詞。志愿者們感慨:"轉兵紀念館里那份布滿彈孔的紅星報啟示我們,法律工作者既要守護公平正義的底線,更要有突破困境的勇氣擔當。"返程大巴上,《十送紅軍》的旋律漸起,年輕律師小陳在筆記本上鄭重寫下:"從通道會議到新時代法治中國,變的是戰(zhàn)場形態(tài),不變的是為民初心。"


責編:李毅

一審:李毅

二審:王為薇

三審:李茁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