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2025-03-28 17:34:44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3月28日訊(通訊員 資一帆)今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六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名單,湖南省耒陽市壇下鄉(xiāng)銅鑼制作技藝傳承人羅冬元入選。這位年逾古稀的老匠人,用半個世紀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將千年銅鑼技藝從深山作坊推向國際舞臺,書寫了一段非遺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傳奇篇章。
壇下鄉(xiāng)銅鑼制作技藝傳承人羅冬元入選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六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堅守傳承,千年技藝的匠心守護
壇下鄉(xiāng)銅鑼制作技藝始于三國時期,距今已有1700余年歷史。羅冬元家族世代相傳制作銅鑼的手藝,到他手上已是第六代傳承,羅冬元 14 歲初中畢業(yè)后就跟隨父親羅順吉學習銅鑼鍛造技藝,25歲作為銅鑼制作工匠,被調到壇下鄉(xiāng)人民公社企業(yè)辦,專門從事銅鑼生產,成為當地技藝最精湛的匠人之一,熟練掌握銅鑼制作的所有工藝流程。
羅冬元根據各銅鑼品種,使用多種用錘手法和不同力度,錘打不同錘點,調整其形狀和改變厚度來改變銅鑼的音效
1997年,壇下銅鑼廠倒閉后,他接過父親衣缽,創(chuàng)辦冬元鑼鼓廠,初期年產量僅300面,經過近三十年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年產銅鑼達5萬余面,產品種類擴展到100余種,所產銅鑼音質清脆純凈、洪亮悠遠,品質優(yōu)良,經久耐用,還能靈活定制各式銅鑼。
“小時候看父輩制鑼,一天只能做兩三面,全靠手工?!绷_冬元回憶道,父親的一句“這門手藝不能在我們手上丟了”,
面對傳統(tǒng)手工藝的日漸式微,他立誓:“祖業(yè)不能斷,這是民族的根!”
羅冬元從家族式傳承,逐漸過渡到開放式授徒,通過手把手傳教、老師傅帶新學徒及一線崗位實踐,四十年來培育了上百名銅鑼制作技藝傳承人,換來了耒陽銅鑼的悠遠回響。
守正創(chuàng)新,傳統(tǒng)工藝的現代突圍
羅冬元深知,固守成規(guī)只會讓技藝落后,甚至消失在歷史的塵埃。為突破效率瓶頸,他查閱資料、畫圖試驗,設計改良,引入空氣錘、剪邊機等設備,革新鍛打、剪邊等環(huán)節(jié),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得到了顯著提升,還申請了專利。
工人師傅對剛從爐膛取出燒至通紅的銅鑼進行反復鍛打,將坯料打成銅鑼的雛形
但他始終堅守核心工藝——調音,堅持手工定音,“機械無法取代人耳對音色的敏感”,實現機械化與手工的平衡。他創(chuàng)新銅、錫、合金配比,結合現代聲學儀器調音,使銅鑼音準精度提升30%,產品被專業(yè)樂團采購。不斷研發(fā)微型工藝鑼、音療器具等文創(chuàng)產品,讓非遺融入日常生活,獲得材料與技術的突破。
從長江以南到北方少數民族聚居地,羅冬元走訪調研,定制差異化產品,并在全國十大省會城市設立直銷店,產品暢銷全國20多個省份及東南亞,海外訂單占比達20%。2024年銷售額突破400萬元,同比增長10%,實現了市場開拓與文化深度融合。
未來愿景,讓非遺“活”在時代脈搏
成為國家級傳承人后,羅冬元計劃更深遠:與高校共建研學基地,開發(fā)數字化檔案,推動非遺技藝的數字化傳承”;探索“元宇宙+非遺”虛擬展演,讓千年技藝觸達年輕一代?!拔幕鶗r代需求,才能生生不息?!?nbsp;
定音技藝機械無法代替,完全依靠傳承人的悟性和經驗的積累,口傳身授代代相傳
從深山匠人到非遺大使,羅冬元用錘與火淬煉的不只是銅鑼的華彩之音,更是一條傳統(tǒng)與現代交融的創(chuàng)新之路。他的故事,是匠心的堅守,是文化的覺醒,更是中國非遺在全球化浪潮中自信前行的縮影。
接受采訪間,羅冬元的兒子羅建文接過父親的“定音”鐵錘,眼神中透露出對傳承技藝的堅定與自豪,手中反復敲打銅鑼的不同部位,專注于鑼面輕敲碎打,耳聽目察,尋找定音部位,第七代傳承人已悄然接過父親的“接力棒”。
責編:周怡然
一審:周怡然
二審:陳鴻飛
三審:徐德榮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湖湘情懷,黨媒立場,登錄華聲在線官網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戶端,領先一步獲取權威資訊。轉載須注明來源、原標題、著作者名,不得變更核心內容。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