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2025-03-30 10:53:51
中共婁底市委
2025年3月30日,是中國共產黨早期的重要領導人,杰出的共產主義戰(zhàn)士,無產階級革命家、理論家和宣傳家蔡和森同志誕辰130周年紀念日。
距離蔡和森同志從事主要革命活動的時期已經過去整整一個世紀。在他與老一輩革命家的犧牲和奉獻鑄就的堅固基石上,共和國的大廈巍然屹立,他當年發(fā)出的歷史強音依然在神州大地回響不絕。我們緬懷他,紀念他,不僅因為他為黨和中國革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更在于其貫穿一生的宏旨大義、精神價值歷久彌新,值得我們永遠珍視和傳承。
民本情懷 深切厚重
蔡和森的民本情懷,發(fā)軔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苦難現實,升華于救國救民的實踐探索,最終凝結為喚醒勞苦大眾的堅定信念。這種情懷,深刻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的真諦。
蔡和森的民本情懷,源于他年少時期的切身體驗。他出生在朝廷腐敗、列強侵略、民不聊生、國將不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家道中落讓他接觸并熟知底層人民的疾苦,讓天下的勞苦大眾得到解放是他幼小心靈中萌生的宏愿。1913年,18歲的他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在省城,他看到了相對于鄉(xiāng)下的物質繁華,更目睹了底層百姓的水深火熱、官僚軍閥的猖獗肆意、買辦資本的巧取豪奪、社會階級的極不平等。在“痛不堪痛、忍不堪忍”的亂世中,蔡和森智識逐漸增長,他立志要徹底改造社會,拯救苦難的人民。他與同在長沙求學的毛澤東等“恰同學少年”篤志同行,以“吾人之窮極目的,惟在沖決世界之層層網羅,造出自由之人格,自由之地位,自由之事功”的決心“改造社會”,發(fā)起組織新民學會,積極投身社會實踐和革命活動。
在赴法勤工儉學期間,蔡和森深入社會底層進行實地調查,親眼目睹了法國工人的困苦生活。同時,他也在這里接觸到最新最先進的社會理論——馬克思主義的一系列著作,他迅速學習并從中吸收馬列主義所帶來的力量,思想逐漸趨于成熟和系統化。他認識到,“社會主義真為改造現世界對癥之方”,只有團結勞苦大眾,成立自己的政黨,建立自己的政權,才能最終解放自己,獲得自由和幸福。
在關于早期黨的宗旨原則上,蔡和森主張必須建立無產階級的政權,建立新的社會;必須密切聯系群眾,成為群眾運動的領導者;必須有高度集中的組織、有鐵的紀律。歷史證明,蔡和森同志這些具有遠見卓識的建黨思想,符合中國革命的實際,對國內早期共產主義者的建黨活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歸國后,蔡和森將理論付諸實踐。1925年的五卅運動是他直接領導群眾運動反抗剝削壓迫的重要戰(zhàn)場。蔡和森總結了京漢鐵路大罷工失敗的教訓,認識到“工人階級獨立斗爭是不能得到勝利的,而還要有各階級的援助”。因此,中國共產黨在制定斗爭策略時采取了在工人階級領導下不斷擴大統一戰(zhàn)線的方針。在黨的領導和推動下,五卅運動的狂風迅速席卷全國,從工人發(fā)展到學生、商人、市民、農民等社會各階層,從上海發(fā)展到全國各地,形成了全國規(guī)模的反帝怒潮。
堅持真理 忠于實踐
作為中國共產黨早期卓越的理論家和實踐者,蔡和森憑借其“敢為天下先”的非凡膽識,在建黨理論、革命道路、思想宣傳等領域作出開創(chuàng)性貢獻。他堅定不移地遵循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立足中國實際,勇于創(chuàng)新突破,為探索走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作出了重要貢獻。
留法期間,蔡和森的馬克思主義思想逐漸走向成熟,成為他思想發(fā)展歷程中的關鍵階段。他明確提出:“先要組織黨——共產黨。因為它是革命運動的發(fā)動者、宣傳者、先鋒隊、作戰(zhàn)部。”他首次旗幟鮮明地主張“明目張膽”地建立中國共產黨,并詳細闡述了建黨的具體步驟。這一主張通過書信傳入國內,得到陳獨秀、毛澤東等人的肯定和呼應,為一個領導中國人民走上光明大道的偉大政黨的誕生發(fā)出了先聲。
馬克思主義的“真經”在手,既讓蔡和森在領導革命斗爭中有了明確的方向,也讓他在黨的思想理論領域有了“批判的武器”。
蔡和森始終秉持“真理如炬”的原則,刻苦學習、潛心研究和不懈傳播馬克思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經驗,是大家公認的我們黨的早期著名理論家。他有卓越的洞察力和深刻的見解,在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對于各種非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排斥批評,不留余地”,善于結合實際進行理論概括和理論創(chuàng)新,真正做到了把學習理論、武裝頭腦與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結合在一起。他在上海大學講授《社會進化史》時,以生動的比喻形象地闡釋了社會各階級的地位和作用,在主編《向導》周報期間,他開設了“讀者問答”欄目,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引導農民群眾認識自身苦難的根源,并號召他們團結起來進行斗爭。
蔡和森同志始終以維護黨的純潔和團結為宗旨,絕不以個人恩怨寵辱為標尺,他堅守“初心”的情懷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的政治勇氣。他和毛澤東同志一樣,對馬克思主義沒有采取教條主義的態(tài)度,而是科學運用于中國革命實踐,為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開辟了先路。1927年八七會議前夕,他率先向中央提交書面意見,力主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推動確立土地革命和武裝斗爭總方針。他認真思考黨內產生右傾機會主義的根源及其經驗教訓,寫作《黨的機會主義史》《論陳獨秀主義》,對于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的發(fā)生、發(fā)展、原因、危害,進行了深入剖析,對于全黨避免再犯類似錯誤起到了警示作用。他敏銳觀察中國革命的不平衡性,對“會師武漢,飲馬長江”的軍事冒險據理力爭,在反對脫離實際的中心城市暴動計劃、分析建立紅色根據地可能性的過程中,與毛澤東等探索的農村包圍城市革命通路,有了不約而同的見解。
燃炬成灰 心照日月
一個人一旦樹立了遠大理想和高尚境界,就會心甘情愿“蠟炬成灰”,燃燒自我;就會經得起常人難以承受的嚴峻考驗,把個人的利益榮辱置之度外。
在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中,蔡和森便是以“極端刻苦”的生活工作作風著稱的典范。在法國蒙達尼勤工儉學的時期,他極度壓縮睡眠時間,每天僅休息四小時;極度專注讀書寫作,在法國圖書館“猛看猛譯”馬列原著;他的飲食極為簡單,常以黑面包充饑。在擔任中央宣傳部部長期間,蔡和森始終保持與基層黨員同甘共苦的生活作風,他與黨員們同吃糙米飯,同睡草鋪床,同穿補丁衣,這種刻在骨子里的簡樸作風,讓他在各種環(huán)境下,始終能與工農群眾保持血脈聯系。當肺病發(fā)作咳血時,他用冷水浸過的毛巾敷頭提神,在病榻上完成《社會進化史》等重要著作。
蔡和森的“極端刻苦”并非簡單的個人修養(yǎng),而是一位共產黨人對理想信念的堅定追求和具體實踐。他深知,真正的革命者必須用最純粹的精神狀態(tài)去擁抱真理,用最徹底的生活方式去踐行信仰。正是因為有了這種精神力量,他能夠經受住各種嚴峻考驗。
黨的六大以后,由于蔡和森同志堅決維護黨的六大決議,被錯誤地撤銷中央政治局委員和宣傳部部長的職務。蔡和森對此表現得異常坦然,未提出申訴,也未發(fā)表任何意見,甚至反對旁人代鳴不平。轉而終日索居住所,埋頭讀書,利用這段時間豐富自己的知識,進行梳理和沉淀,繼續(xù)為黨的事業(yè)貢獻智慧和力量。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蔡和森,這個從湖湘大地走出的鋼鐵漢子,是中國歷史上極其罕見的因信仰而甘于赴死的人。蔡和森同志英勇犧牲時年僅36歲。他的生命雖然短暫,卻厚重如泰山。我們無法想象他在敵人監(jiān)獄中肉體被摧殘的場景——四肢被粗大的鐵釘深深刺穿,身體被釘在冰冷的墻壁上,殷紅的鮮血順著墻面蜿蜒滑落,空氣里彌漫著令人窒息的血腥氣息……但正是這種殘酷的現實,凸顯了他作為共產黨人的英勇與無畏。他用生命詮釋了共產黨人的生死觀,以青春和熱血熔鑄為信仰豐碑。
今日之中國,國家強盛,人民富裕,恰如昔日革命先驅所愿。然而,雖然成就巨大,我們的長遠目標還在前方,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愿需要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凝心聚力、接續(xù)奮斗。在此背景下,每一位共產黨員都更加迫切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來支撐和引領。蔡和森同志已經離我們而去,他的生命雖已融入歷史長河,但他堅守人民立場的情懷,勇于改革創(chuàng)新的魄力,以及敢于犧牲奉獻的勇氣,將永遠鐫刻在共產黨人的心中,成為我們血脈中奔涌不息的力量源泉。
(原載《湖南日報》3月30日05版)
責編:鄒娜妮
一審:鄒娜妮
二審:肖洋桂
三審:周俊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