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讀·洞庭夜聽71|作家余思藝:《問道天岳》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2025-03-31 12:06:33

【開欄語】

一段美文、一首詩詞、一個佳話。

像溪流拂過草葉,像厚重的石門被緩緩?fù)崎_,像山峰拔節(jié)吱吱生長。

你聽到的不止是空氣的流動,還是一座城市、一方水土的書香氤氳,書聲朗朗。

由中共岳陽市委宣傳部指導(dǎo),湖南日報社岳陽分社、岳陽日報社、新湖南客戶端岳陽頻道、華聲在線岳陽頻道、岳陽晚報社、岳陽發(fā)布傾情聯(lián)手,全新推出“悅讀·洞庭夜聽”融媒體系列產(chǎn)品,講述美好故事,溫暖煙火人間。

【好聲音】

【美文】

悅讀·洞庭夜聽。您好!今天和您分享作家余思藝的散文《問道天岳》。

混沌初開,乾坤始奠。盤古開天,人類從一片莽莽榛榛中走來……

(一)

三皇五帝時代,伏羲被尊為“三皇之首”,仰觀天文萬象,俯看地載萬物,考察人文地理,始創(chuàng)“八卦”,分出“乾坤”。據(jù)《中國各民族宗教與神話大詞典》記載:伏羲女媧在天岳幕阜山上順應(yīng)天意,結(jié)為夫妻,造出人類,生生不息,因此伏羲被稱為人文始祖,魂歸故里后,葬于天岳幕阜山。

那是二月的某個夜晚,我坐在窗前讀到伏羲與家鄉(xiāng)幕阜山的故事,望著遠(yuǎn)方連亙的山脈,我仿佛聽見了它對我的呼喚,一開始只是幾聲輕喚;后來,在拾撿草地上的玉蘭花瓣時,我清楚地聽到了它的聲音。然后,在銀光灑落的窗欞前、在光影斑駁的梧桐下,在抬首與低眉間,我真切地聽到它喚我的乳名。我想,我要登上那山巔。

這樣的念頭一旦形成,就像山茶花聽見春風(fēng)的召喚,一夜間擁擁簇簇擠滿枝頭;像晨起第一聲鳥鳴喚醒大地,繼而從枝頭從山間傳來萬千啼叫;像遠(yuǎn)古冰川蘇醒,無數(shù)冰層分崩離析,坍塌入海。

三月,我終于背上行囊……

我應(yīng)遠(yuǎn)山的呼喚來此,赴了一場仙家的盛會。

(二)

到幕阜山必登會仙亭。會仙亭是傳說中屈子問天所在,它矗立幕阜山巔,亭身懸于空中,是觀賞云海和日落的極佳地點(diǎn),晨間的會仙亭,被籠罩在層層云霧之中,似天上宮闕,日出之后,則在陽光下閃著金色的光芒,坐立亭間,如入天宮,云在天空之下,與山齊肩,環(huán)繞著亭子,簇?fù)碇椒澹瑥耐ぷ油赂╊?,被層層云霧覆蓋住的山下的世界,朦朦朧朧,神秘夢幻。

當(dāng)年屈子登上幕阜山巔,向天追問,從天地離分到日月星辰的不惑,從神話傳說到家國天下的質(zhì)詢,屈子大膽懷疑,尋求真理。

我問友人:“屈子問天為何選擇幕阜山?既有傳說,必有跡可循?!?/span>

友人沉吟片刻道:“也許從道家的文化中可以找到一點(diǎn)蛛絲馬跡,道家有道由德生’‘道由德顯’‘尊道貴德之說,認(rèn)為敬德才能祈天永命,幕阜山古稱天岳山,雄霸南天,是靠近天宮的地方,道士認(rèn)為只有到天岳來向天禱告自己所修之德,才能修成正果,飛升成仙,我不知屈子來到幕阜是否有過這樣的向往?

這讓我想起了屈子與漁父的問答。

漁父曰:“圣人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yáng)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

屈原曰:“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它們的問答在漁父“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钡母杪曋薪Y(jié)束,屈子在道德與政治矛盾中,始終不渝地堅持理想、不惜舍生取義,他沒有聽從漁夫的建議,選擇投身汨羅江,最終沒能成為一位隱士。漁夫企圖勸說屈子,但知道無法改變,他不慍不怒,不強(qiáng)人所難,放下執(zhí)念,轉(zhuǎn)身離去。漁父是道家思想的忠實(shí)信徒,是一位真正的隱者。汨羅江因?yàn)榍佣挥肋h(yuǎn)銘記,而那位吟嘯煙霞、高蹈遁世的漁父卻成了萬千隱士的向往,這種向往也常常縈繞在我心間。

(三)

幕阜山古稱天岳山,是道教傳說中的仙居秘境和洞天福地,被尊為中國道教傳說中的第二十五洞天,名“玄真太元天”,峰尖的道教仙宮群得名“太元天宮”,屬道教全真教道場。太元天宮建筑群占地20余畝,主殿供奉有天岳“正神”驪山老母,即女媧氏。金色殿宇,莊嚴(yán)肅穆,古寺鐘聲,靈臺梵語,讓人心向往之,主殿檀香裊裊,梵音繚繞,殿內(nèi)修行之人,無不慈眉善目,若有煩惱,可向師父道出,亦可求神問卦,總之只要來此,所有塵世煩擾皆能一一拋卻。

我曾在幕阜山腳下的一個小山村,拜謁過一位道家?guī)煾?,他是被鄰居請來為亡人超度靈魂的,對于此類文化,我雖不懂,卻從來都是心生敬畏。這位師父身上也流傳著許多的傳奇故事,拯救被亡人附體的朋友,幫嬸娘畫符念咒趕走鬼怪,為晝夜啼哭的嬰兒收魂等等,這等玄學(xué)之事無法求證,但眾人皆對他尊敬有加。

這位師父自己經(jīng)營幾畝田地,種植了多種藥材,又在屋后建立豬圈,養(yǎng)了幾十頭豬仔,偶爾被別人請去做道場,日子忙碌卻也有滋有味,我向他問道:“師父道行如此高深,為何不去道觀修行,而在塵間像普通人一樣生活?”

師父答曰:“心中有道,何須將身體束縛于一道觀。道家包容萬物,倡導(dǎo)道法自然,遵循天理,若我撇下家中老母、妻兒,才是有悖于天理,真正的道士,只要時時修心,又何處不是道觀呢?”

師父的話讓我醍醐灌頂,想起我曾一度癡迷隱士文化,為此學(xué)《空谷幽蘭》中的比爾.波特,去到山間尋找,我在鄉(xiāng)下附近的一處山脈,從毫無人煙的山腳往上走去,到半山腰時,我看到了數(shù)十棟房屋,高高低低,錯落有致,向山而行的路面青石板依舊,齊整的模樣依稀可見往日的煙火,而家家戶戶緊閉的大門,似乎宣告這是一段失落已久的文明,為了尋找隱士,我執(zhí)著地去叩響每一座塵封的大門,每次都只驚起一層飛塵。就在我想要放棄之際,在山腰最深處,發(fā)現(xiàn)了一棟藏于竹林前的老泥磚房子,白的墻,青的瓦,木質(zhì)的窗,斑駁的前坪,在那里,我找到了兩位白發(fā)蒼蒼的老人,老人說她們生于斯長于斯,已不知今夕是何年,村子里所有人都已離開,但她們永遠(yuǎn)都不會離去。

我頓覺大喜,忙問兩位老人:“你們是隱士嗎?”

老人回答:“我們不是隱士,我們祖祖輩輩都在這里生活,我們只是普通人?!?/span>

老人在山間過著簡單的生活,蒔花弄草,種豆布菜,早起可賞云霧,午時靜聽蟬音,晚間星月相伴,夢里一片清歡。門前無車馬喧鬧聲,周圍亦無人沸嘈雜聲,這可不正是我憧憬的隱士生活嘛?

可老人說他們不是隱士。

站立幕阜山巔,身處浮云深處,我觸摸著會仙亭的亭柱,望向蒼穹的方向,也許,真正的隱士從來沒有定義。與屈子問答的漁夫是隱士,在幕阜山道觀中的修行者是隱士,在塵世間生活的道家?guī)煾敢彩请[士,而在山間不懂何為隱士的老人更是隱士。人海爾爾,和其光,同其塵,人格獨(dú)立,靈魂自由,修心者即為隱士。天岳的道家文化在幾千年的時光里,用春風(fēng)化雨、潤物無聲的方式滋養(yǎng)著平江的山山水水,無數(shù)的道家子弟早已泯然于眾人,生活在塵世角角落落,但那些文化不曾走失,它們被連綿山峰的褶皺收留,被奔流不息的江水收藏,成為描摹平江這座千年古城的朱砂、黛綠、靛藍(lán)、紫棠……

我想我也是一個隱士,這是天岳對我的饋贈……

您聽到的文章,是作家余思藝的作品《問道天岳》。

世間任何一種文化都有“物質(zhì)”和“精神”兩個層面,中國人稱之為“藝”和“道”。

何為道?凋零的玉蘭是道,銅鎖上斑駁的銹跡是道,松風(fēng)掠過眉梢的剎那 亦是道。道,從未囿于道觀的青煙。與世界共處,與自我和解,得道者,未必是飛升成仙,而是在彎腰拾起一片落葉時,感受到萬物與自己的怦然共振。

大道至簡,問道,終是問心——是一粒塵土落在掌,竟聽見整片大地的呼吸。

講述美好故事,溫暖煙火人間。悅讀·洞庭夜聽,我是吳窮,感謝您的收聽。

吳窮,岳陽市華容縣職業(yè)中專高級講師,省級普通話水平測試員,岳陽市中小學(xué)語言文字名師工作室團(tuán)隊成員。

朗讀者/吳窮 音頻制作/韓苗苗

作者簡介:余思藝,女,1992年生,岳陽市作協(xié)會員,作品散見于《岳陽文學(xué)》、《岳陽晚報》等刊物,就職于平江縣委辦公室。

責(zé)編:王相輝

一審:張璇

二審:徐典波

三審:姜鴻麗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