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小湘丨“改進調查研究”為何位列中央八項規(guī)定第一條?

燕藝婷   新湘評論雜志社“指點”微信公眾號   2025-03-31 17:15:51

堅定信仰,必先敬畏規(guī)矩;規(guī)矩越明,作風才會剛正。

當前,按照黨中央的部署,全黨開展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guī)定精神學習教育,這是我們黨堅定不移向不良作風宣戰(zhàn)的時代宣示,也是我們黨進一步捍衛(wèi)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立本之舉。

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央八項規(guī)定,這份關于新時代黨的作風建設的綱領性文件,這一根植黨員干部內心深處的時代熱詞,有力有效地純潔了黨風政風,引領了民風社風,深刻改變了中國。

翻開中央八項規(guī)定,“改進調查研究”作為開篇之首,這不僅是對黨的優(yōu)良傳統的弘揚傳承,更是對執(zhí)政規(guī)律的深刻把握。讓我們沿著歷史經緯,觸摸真理的溫度,共同探尋這個蘊含著全面從嚴治黨密碼的“傳家寶”。

“調查研究”從何而來?

回望歷史,不難發(fā)現,重視調查研究歷來是中國共產黨的優(yōu)良傳統,調查研究始終是我們黨執(zhí)政興國的“傳家寶”。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早在黨成立之初,毛澤東就是調查研究的行家里手。他歷時32天調研形成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深入分析了中國社會當時的主要矛盾,指出中國革命的力量就存在于農民力量中,在歷史的緊要關頭,推動了農村大革命運動的發(fā)展。

到了1941年,黨中央發(fā)出了《關于調查研究的決定》《關于實施調查研究的決定》,設立調查研究局,調查研究作為黨的一項重要工作制度被確立起來并迅速在全黨蔚然成風。

1961年,毛澤東在黨的八屆九中全會上,號召全黨恢復實事求是和調查研究的作風,這一年也成為黨史上有名的“調查研究年”“實事求是年”。

當年,我們靠調查研究這個法寶為奪取中國革命一個又一個勝利,打下了堅實基礎。今天,治國理政、定國安邦同樣離不開調查研究。

3月19日至20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云南考察。這是19日下午,習近平在麗江現代花卉產業(yè)園展廳,察看鮮切花品種展示。圖源:新華社

高度重視并扎實開展調查研究,一直伴隨習近平同志的從政之路。在正定工作3年,他跑遍了全縣所有的村;剛到寧德不久,他一個月跑遍閩東9個縣;在福州工作期間,他推動萬人答卷、千人調研、百人論證;在浙江擔任省委書記,一年時間他走遍了全省90個縣市區(qū),帶動全省調查研究如火如荼開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身作則、以上率下,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從地點上看,他的調研足跡遍布大江南北,在社區(qū)、鄉(xiāng)村、企業(yè)、學校、科研機構聽民聲、問冷暖、察民情,步履不停;從調研主題上看,涵蓋了國計民生的方方面面,在脫貧攻堅、創(chuàng)新發(fā)展、科教文衛(wèi)、生態(tài)保護、歷史傳承等方面認識國情、探求規(guī)律。

正是扎實、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鋪就了中國發(fā)展的謀事之基、成事之道。

“調查研究”為何如此重要?

1983年,習近平擔任河北正定縣委書記時,針對當時突出的作風問題,主持制定了改進領導作風“六項規(guī)定”,里面就有“要在調查研究上狠下功夫”“每年要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時間深入基層”,這對于今天的治國理政仍有極強的現實針對性。

40多年前的“六項規(guī)定”與今天的“中央八項規(guī)定”一脈相承。站在歷史的維度來審視,中央八項規(guī)定把“改進調查研究”列為第一位,猶如在新時代的坐標系上錨定了工作作風的指南針。

1983年12月6日,正定縣委印發(fā)改進領導作風“六項規(guī)定”。圖源:《讓群眾過上好日子——習近平正定足跡》

縱觀中央八項規(guī)定,都是圍繞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而展開,提綱挈領的關鍵舉措就在于“改進調查研究”。

首先,它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只有通過深入調查研究,了解基層群眾所思所想所需所盼,才能找到啃掉“硬骨頭”的有效辦法、越過“激流險灘”的科學路徑,才能更好地把工作做到群眾心坎上。

其次,調查研究必須貫穿決策的全過程。一切正確決策,都是根據實際情況的科學分析而得來。談到脫貧攻堅的偉大勝利,習近平總書記曾在一次會議上回憶,我們之所以能夠提出精準扶貧戰(zhàn)略,就是建立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之上。這也詮釋了調查研究在把握發(fā)展規(guī)律、引領時代變革中的重要作用。

最后,調查研究之所以重要,更因為它關系著黨和人民事業(yè)的興衰成敗。要了解實際,就要掌握調查研究這個基本功。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就像一座橋,連著理論和實際、決策與舉措、黨心與民心。做到實事求是,最好的辦法就是邁開雙腿到群眾中去、到實踐中去。

真理先在腳下,真理重在腳力。

如何改進調查研究?

調查研究最能檢驗一個政黨、一個團隊、一個黨員干部的作風成色。

中央八項規(guī)定出臺后,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但一些地方蜻蜓點水式調研、欽差式調研、被動式調研、嫌貧愛富式調研等現象仍有發(fā)生,這些調查研究中的形式主義與我們黨的作風建設水火不容,與黨中央的期待要求格格不入。

改進調查研究,“剎住新的不正之風沒有氣勢不行”,必須轉變作風,才能有效應對前進道路上的“黑天鵝”“灰犀?!薄皵r路虎”,讓“傳家寶”成為破題解難的“金鑰匙”。

要“解剖麻雀”,不能“蜻蜓點水”。調查研究不能淺嘗輒止、不求甚解,要用“解剖麻雀”的細致態(tài)度全面掌握情況,仔細觀察清楚“麻雀”全貌,檢查清楚“眼耳口鼻”“羽毛皮膚”,梳理清楚“骨骼肌肉”“血管神經”和“五臟六腑”,收集全面、真實、豐富、生動的第一手材料,既要以小見大,還要見微知著。

要“下馬看花”,不能“走馬觀花”。下基層調研不能走馬觀花,坐在車上轉、隔著玻璃看。要主動“下馬”,深入調查研究,深入基層,不走過場。既要“身入”,又要“心入”,既看“門面窗口”,又看“犄角旮旯”,多接些地氣、多了解實情,把情況摸清楚、把問題搞精準。

要“脫下皮鞋”,不能“戴著官帽”。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只有放下架子、撲下身子,沉到一線,脫下皮鞋換布鞋,摘下官帽換草帽,拜人民為師、當群眾學生,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才能真正發(fā)揮調查研究在聽民聲、察民情、解民憂中的作用。

要“腳踏實地”,不能“浮皮潦草”。決策部署不能照貓畫虎、生搬硬套,罔顧本地本部門的實際情況。要實事求是開展調研,既要發(fā)現先進,又不能回避問題,既要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決心,也要有“一竿子插到底”的韌勁,注重調研實效,推動調研成果從“紙上”落到“地上”。

1984年10月,習近平在正定縣城街頭發(fā)放民意調查表。圖源:《讓群眾過上好日子——習近平正定足跡》

今天,中央八項規(guī)定精神學習教育正在全黨鋪開。讓我們一起回味:1984年時任正定縣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曾給縣四大班子領導寫過一封信,信中說,“上上下下都希望我們有一個新作風”,結尾處又言明,“愿以此為開端,興起調查研究之風?!?/p>

環(huán)視現在,春光正是好,調研正當時。

責編:王敦果

一審:王敦果

二審:張馬良

三審:周韜

來源:新湘評論雜志社“指點”微信公眾號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