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2025-04-01 07:58:38
文丨丁一達
說,還是不說,這是個問題。韓愈的《送孟東野序》稱“物不平則鳴”,自然是要說的。說的結果就是“夕貶潮州路八千”,被皇帝趕到嶺南管理鱷魚。范仲淹說“寧鳴而死,不默而生”,要做敢于發(fā)聲的靈烏,屢屢上書批評宰相,也差點客死江西。說是代價頗高的擔當。也正因此,與之相對的不說,才是中國歷史上更主流的傳統(tǒng),錢鐘書先生字默存,就是這一傳統(tǒng)的生動寫照。
除了涉及到處世的原則,說與不說的爭論,更多發(fā)生在證道和修身層面。常常有一些庸俗的解讀,將孔老莊禪里的隱默思想,解讀為他們?nèi)逯髁x的同調(diào),仿佛只要不說,就能達到“坐不教,立不議”“道可道,非常道”的境界,實在是有辱斯文。事實上,孔子“予欲無言”,老子“言無言”,莊子“不言則齊”,禪宗所謂“言語道斷”,都是對于語言自身限度的一種反思,即單憑語言無法把握道體或?qū)嵪?。他們大概都會部分認同維特根斯坦的語言-世界觀:語言的邊界就是世界的邊界,但世界的意義卻在世界之外,也因此在語言之外。
換句話說,身心性命這些問題難以言傳,只可修證。這其實不是什么神秘的事情,就像人騎自行車一樣,單靠聽別人怎么騎,你是學不會的。只有你自己上去騎上幾次,摔上幾次,練出身體習慣、肌肉記憶,你就自然會騎自行車了。中國的學問說到底,就是讓人養(yǎng)就生命的習慣,讓道融入到自己的生命中來。孟子說的“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就是這個意思。在這個意義上,孔子說“仁者其言也訒”很重要的一層含義,就是讓人少言語,多修習,在自家身心上體會,而不是“如人數(shù)他寶,自無半錢分”。
受學于訒堂先生數(shù)載,我對這些經(jīng)典愈有入處,便愈能懂得他和他的“訒”。初學《論語》,我遍引各家傳注,本滿心期待他的贊許,他卻說這是別人的話,你說了不算。這對習慣以旁征博引為善學的我無疑是一個沖擊。他卻教我去看孔子對于好學的理解,是顏回的“不遷怒,不貳過”“敏于事而慎于言”。至于我所做的那些工夫,不過是“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罷了。我于是恍然有省,知道若不能在身心上加以體貼,引經(jīng)據(jù)典只是簸弄精神。后來讀到謝良佐見程明道,“以記問為學,自負該博,對明道舉史書,不遺一字”,卻被程明道批評是“賢卻記得許多,可謂玩物喪志”,不禁啞然失笑:和明道的直言不諱相比,訒堂先生對我真可謂溫柔了。訒堂之訒,首先便是他為學的原則:說得十分,不如行得一分;與其逞口舌之快,不如修篤行之慢。要在自家身心上做工夫,先要少言語,如此才得夫子“時習”之旨。
倘若訒堂先生只有“書不讀秦漢以下”的高標準、嚴要求,難免讓人敬而遠之??伤诌€有“意常在山水之間”的一面:登山、唱戲、吹簫、騎馬、射箭……今人常說的“張力”,在他身上體現(xiàn)得可謂淋漓盡致。我們曾在石峰山上夜飲,興之所至,他唱起《野豬林》里的念白,搖曳的燈火氤氳出林沖夜奔路上的風雪蒼涼;亦曾在酒仙湖畔暢游,于一塊浮木上談笑“迷時師度,悟了自度”的話頭。然而真正令人醉心的,卻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瞬間,我們知道彼此同在一聯(lián)詩句、一個境界、一種狀態(tài)之中,無需宣之于口,便能了然于胸。正是這些時刻讓我明白,中國的學問不是學究式的皓首窮經(jīng),而是“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的生命狀態(tài),是“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的獨得之樂。我始明白,訒堂之訒,亦是他人生的美學。
訒堂先生早年即從事媒體,在夜話節(jié)目中常常仗義執(zhí)言、針砭時弊。待到我受學于先生,先生已離開電臺,完全投入到講學事業(yè)之中,當年的激越和棱角似已平淡下去。我那時以邵康節(jié)、陳白沙視先生,以為高明有余而博大不足,未免于自了之譏。直到一次我們在湘江邊飲酒,聊到戊戌變法,聊到譚嗣同,情之所至我不禁痛哭流涕。在想來自己頗好笑的抽泣聲中,我始知先生心底的“十年飲冰,難涼熱血”。先生有著和譚梁那一代人相同的情懷與關切,講習孔孟老莊禪易正是他實踐這一關切的方式,“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那夜我始愿和先生聊起我所摯愛的稼軒詞,端杯是“江左沉酣求名者,豈識濁醪妙理”,落杯是“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記當時,只有西窗月。我因而想,訒堂之訒,或許還是他熱腸與冷眼之間的糾結,是在千人之諾諾間寧守“一士之諤諤”的狷介。
回想與先生相處的點滴,很多言語都記不真切了,唯有那種相處的狀態(tài)始終讓人回味起來。我想《莊子·德充符》中所說的“立不教,坐不議”,卻能“虛而往,實而歸”就是這種感覺吧。(作者系北京大學哲學系碩士研究生)
責編:劉瀚潞
一審:劉瀚潞
二審:周月桂
三審:楊又華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