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8年,茶陵一小學300余名師生徒步17公里緬懷英烈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2025-04-01 16:51:34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通訊員 蔣軍生 記者 劉韻霞

山河無恙,英雄永垂

在高高的東陽湖大壩下,矗立著一座巍峨的革命烈士紀念碑。116名革命烈士長眠在這里。

2018年起,茶陵縣舲舫中心小學1至6年級師生開始徒步往返17公里,到洮水東陽湖大壩下烈士陵園開展祭奠緬懷英烈活動。自此以后,“徒步將軍路”祭英烈從未間斷。

“出發(fā)”!隨著譚芳裕校長一聲指令,軍號聲吹起。4月1日上午8時,第八次祭英烈活動在軍號聲中再次踏上了長達17公里征程。

17公里長征路:用腳步丈量信仰

晨光中,隊伍如一條紅色長龍蜿蜒前行。鮮艷的紅旗與以將軍名字命名的班旗交相輝映,譚家述中將一營”“周則盛少將二營班旗標識格外醒目。

穿過田野、跨過大橋、翻越高山、途經(jīng)革命遺址。敢為人先,勇于追求的校訓,成了學生們的口號,回蕩在山谷中。

上午10時,離目的地越來越近,低年級開始出現(xiàn)腳底下鞋帶松了的、肩上的背包拉跨的、行進的速度開始慢下來,部分基干民兵的肩上掛滿了背包。

“同學們,我們走的每一步,都是在重走當年紅軍的路,曾走出五位共和國將軍,長眠著 116 位革命烈士。”老黨員尹老師邊走邊向行進的學生打氣鼓勁。二年級好幾個學生一瘸一拐,班主任鄧雨老師邊走邊說:“要不,你們幾個上收容車吧!幾位同學相互攙扶著說:“沒事,我們能行!”

返程途中,六年級學生劉騰云突然出現(xiàn)中暑,班主任劉穎君迅速報告給后勤醫(yī)療救護指揮車,后勤主任彭煌琛抱起這名男生迅速往后跑。通過應急用藥,處理得當,人精神多了,他突然說:“我要下車,跟隊伍上!”

行進至中洲譚善和故居時,全體師生自發(fā)唱響《我們是共產(chǎn)主義接班人》,詩朗誦《七律.長征》,稚嫩的詩歌聲與山林濤聲交織,回蕩在山水之間。

八載鑄魂育人:讓紅色基因融入血脈

2018 年首次開展“徒步將軍路”活動以來,該校將紅色教育與國防教育深度融合。每年清明前夕,師生們都會用近5小時完成全程徒步,有的學生沿途采摘映山紅制作標本。路上,邊走邊聆聽退役軍人講述革命故事。近年來,茶陵縣人武部、舲舫鄉(xiāng)人武部與學校結(jié)為軍地共建單位,每年的“徒步將軍路”活動由當?shù)氐耐艘圮娙撕突擅癖o航,他們見證著孩子們從“走不動想要上收容車”到“主動攙扶同伴”的蛻變,“這些孩子的背包里,裝著比課本更重要的精神食糧?!?/span>

如今,這項活動已形成“三位一體”教育體系:課前研讀《將軍故里 紅色搖籃》校本教材,課中開展“尋找紅軍足跡”研學,課后完成“紅色印記”主題創(chuàng)作。學生們用畫筆記錄行軍見聞,用作文講述英烈故事,30余名“將軍文化解說員”承擔了學校國防教育室和將軍文化的宣講人。更令人欣喜的是,家長群體也積極參與,今年有7位家長志愿者自發(fā)組成“后勤保障隊”,用行動支持孩子完成這場“新長征路”。

豐碑永矗心間:在行走中上好思政課

上午11時許,隊伍抵達洮水水庫革命烈士紀念碑下。兩名少先隊員將花籃敬獻在碑前。

“我們要傳承紅色基因,弘揚紅色文化,以英烈為楷模,努力學習,時刻準備著,為共產(chǎn)主義事業(yè)而奮斗!”同學們的錚錚誓言響徹在革命烈士紀念碑前。老黨員蔣軍生老師在紀念碑前講述了感人的英烈革命故事。

“每一個名字背后,都是一段不該被遺忘的歷史?!弊T芳裕校長說,“我們不僅要記住英烈的名字,更要傳承他們‘敢為人先,勇于追求’的精神和磨煉同學們的意志?!?/span>

五年級學生譚佳欣跟所有全程走下來的學生一樣,獲得了一枚國防教育示范學校紀念章。她在日記中寫道:“腳磨出了泡,但心里亮堂堂的。原來課本上的英雄,就住在我們的家鄉(xiāng)?!?/span>

八載春秋,八次長征。這條用腳步丈量的紅色之路,不僅鍛造了孩子們堅韌不拔的品格,更在他們心中種下了愛國擁軍的種子。當新時代的號角吹響,這群 "小紅軍" 正以蓬勃之姿,續(xù)寫屬于新時代的紅色篇章。

責編:劉韻霞

一審:劉韻霞

二審:廖義剛

三審:周小雷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版權(quán)作品,未經(jīng)授權(quán)嚴禁轉(zhuǎn)載。湖湘情懷,黨媒立場,登錄華聲在線官網(wǎng)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戶端,領(lǐng)先一步獲取權(quán)威資訊。轉(zhuǎn)載須注明來源、原標題、著作者名,不得變更核心內(nèi)容。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