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雨晴 瀟湘晨報 2025-04-04 07:40:01
袁隆平題字的草帽。圖/吳雨晴
4月3日,長沙唐人萬壽園內(nèi),春陽斜照在袁隆平院士的墓碑上,將“人就像種子,要做一粒好種子”的鎏金碑文映得發(fā)亮。清明節(jié)前夕,袁隆平院士的侄兒袁景輝前來祭拜袁老。記者了解到,他這次還給袁老帶來了一份特殊的禮物——2024年9月9日,馬達加斯加總統(tǒng)拉喬利納來到長沙水稻種植基地悼念袁老時撫摸過的稻穗。
“他讓非洲窮苦人民不用挨餓了”
9時15分,袁隆平侄兒袁景輝手提透明收藏袋匆匆而至。他從袋內(nèi)取出三件物品:一頂磨損的草帽,帽檐外側(cè)清晰可見手寫體“袁隆平2020.07.09”;首次公開展示的“中非人民和平友好萬歲”橫幅墨跡蒼勁;用報紙包著的水稻標本穗粒飽滿——這是2024年馬達加斯加總統(tǒng)拉喬利納在長沙縣紀念袁老時撫摸過的稻穗。
展開那幅宣紙橫幅時,袁景輝的動作格外輕柔?!爸蟹侨嗣窈推接押萌f歲”十個大字力透紙背,落款時間定格在2019年。據(jù)他回憶,當(dāng)時袁老看到一帶一路相關(guān)視頻后,有感而發(fā),隨手用馬克筆便寫下了這十個大字。而這段往事與眼前馬達加斯加總統(tǒng)撫摸過的水稻標本形成奇妙的呼應(yīng)。
袁景輝回憶,2024年9月9日,馬達加斯加總統(tǒng)拉喬利納來到長沙水稻種植基地悼念袁隆平,當(dāng)時,他用手撫摸著稻穗,并表示希望能在自己的住所前后種滿中國雜交水稻。
“我想讓他知道,他讓非洲窮苦人民不用挨餓了。”袁景輝蹲在墓碑前,將這頂磨損的草帽和稻穗標本輕輕放于稻穗花束旁。
未說出口的感謝與百米外的鞠躬
袁隆平功勛紀念碑前,85歲的老人由女兒和外孫攙扶著久久佇立。
當(dāng)被問及最想對袁老說什么話時,老人眼眶濕潤:“感謝袁公,我們吃飽飯了?!痹捯粑绰洌劢堑臏I已經(jīng)落下,老人裝作不經(jīng)意一般抹掉。
而還在上學(xué)的少年,目光定定地看向袁隆平的墓碑,久久未動。他在想什么?“我很愧疚,袁老走的那天我不知道,直到現(xiàn)在我才來?!彼幕卮鹱屓艘庀氩坏健6瑯右饬现獾?,是他臨走時已然走出百米距離,卻又突然轉(zhuǎn)身,遠遠地朝向墓碑方向深深鞠躬。
記者手記
袁老的種子,早已長出萬千
站在袁隆平院士的墓碑前,四年前的哀慟已化作綿長的懷念。今日所見,草帽上定格的時間、帶有世界情懷的稻穗清香、老人拭去的淚痕、青年遲疑又堅定的鞠躬,都在無聲詮釋著“紀念”的深意——真正的銘記,從不需要聲勢浩大的儀式,而是將一個人的精神融進土地與時光。
袁老曾說“人就像種子”,而今這粒種子已長出萬千。當(dāng)非洲的稻浪與湘江的波濤共振,當(dāng)白發(fā)蒼蒼的農(nóng)民與稚氣未脫的學(xué)生同立碑前,我們終于讀懂:袁隆平從未離開,他只是化作億萬顆種子,在每一株低垂的稻穗里,在每一雙望向土地的眼睛中,永遠年輕。
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我們再次聚集在這里,不是為了紀念一個人的離去,而是為了慶祝一種精神的永恒。
禾下乘涼夢未央
本報綜合 去年,岡比亞農(nóng)民穆薩專門托人把一包用中國雜交水稻種子和技術(shù)培育出的大米送到湖南,轉(zhuǎn)贈給隆平水稻博物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用他的故事回答國外記者關(guān)于“中國外交政策和對外關(guān)系”的提問。
王毅外長表示,中非合作讓非洲兄弟姐妹看得見、摸得著、有實惠,并以瀟湘晨報此前報道的岡比亞農(nóng)民穆薩托博主帶大米回湖南一事為例:“去年,有位岡比亞農(nóng)民專門把他種的大米送到湖南,向袁隆平先生表達敬意。因為中國的雜交水稻,讓他們告別了饑餓,迎來了希望。這樣的故事,幾乎每天都在非洲發(fā)生?!?/p>
而時至今日,當(dāng)清明的細雨浸潤田里的新芽,當(dāng)春風(fēng)輕撫抽穗的稻花,我們聽見土地在訴說:那位讓禾下乘涼夢照進現(xiàn)實的老人,已化作潤澤大地的春泥。而他的種子,則撒在大地上,長成了人間的稻花,也撒進人們心里,孕育著希望與未來。那份對土地的深情、對天下大同的美好愿景,已然化作一個又一個豐收的故事。禾下乘涼的夢,未曾消逝,它在新時代的田野里愈加燦爛,在每一片稻田中生生不息。
責(zé)編:徐凱琦
一審:胡澤匯
二審:唐能
三審:趙雨杉
來源:瀟湘晨報
我要問